一、海外學者:
大久保明男
1993年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現‧首都大學東京)中國文學專業畢業。1996年同校人文科學研究院碩士課程修了。2001年同校博士課程中途退學,就任東京都立短期大學國際文化學科講師。2005年轉任東京都立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講師。2015年任同校同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現代文學,當前主要研究課題是20世紀上半頁中國東北地區文化史,「滿洲國」文學史和文化史。2001年與橋本雄一共同創設「滿洲國」文學研究會,2007年出版會刊論叢《中國東北文化研究廣場》。2004年加入殖民地文化學會,自2011年至今任該會理事。主要論文有:〈偽滿洲國作家古丁與日本文化〉(收入張泉主編:《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史料與研究》,2007.3,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南昌,175-189頁)等。
代珂
1985年生,中國安徽舒城縣人。2015年3月於首都大學東京取得文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殖民主義與傳媒研究,博士論文課題《「滿洲國」的廣播事業研究》。代表論文《廣播體操在「滿洲國」和「關東州」的儀式性機能》(《人文學報》第493期)、《偽滿洲國的廣播劇》(《外國問題研究》2014年第3期)。另翻譯出版東野圭吾、伊坂幸太郎、京極夏彥等作家簡體中文版小說多部。
任秋樂
中國海洋大學韓國研究中心行政職員,中國海洋大學朝鮮語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韓國現代文學、殖民地文學。已發表文章:〈安壽吉《北鄉譜》體現的朝鮮人「自治」〉、〈1980年代朝鮮族小說中的傳統女性及其命運:以鄭世峰《想說的話》與張志敏《嫂子與白癡哥哥》為例〉。相關會議發言:《萬寶山事件與中韓作家的文學應對》,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第1屆青年韓國學學者研討會,2016年8月9日。曾參與中國海洋大學韓國研究中心韓國學叢書的編輯與出版。
李海英
中國海洋大學朝鮮語系教授、碩士生導師,韓國首爾大學國語教育系博士,長期專注於偽滿洲國朝鮮系文學與中國朝鮮族文學的研究。現主持韓國教育部「海外韓國學重點研究基地」專案,曾獨立負責韓國教育部「韓國社會與文化教材開發」專案;先後在《國語國文學》、《韓國現代文學研究》等韓國核心期刊(KCI)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規劃並主編偽滿洲國朝鮮系文學相關研究著作3部。學術兼職有:韓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中韓人文學會、韓國文藝批評學會常務編委,多次擔任中韓人文學會、國際韓國語教育學會、韓國現代文學會投稿論文評審委員,2011年被韓國教育部聘任為海外韓國學諮詢委員。
岡田英樹
1944年4月生,日本京都府人,現為日本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1970年3月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專科修士畢業,1972年4月大阪外國語大学留學生別科畢業,1976年4月起任職於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部,2010年3月同上退職。共著有《一九三〇年代世界の文学》、《文学にみる「満洲国」の位相》、《記憶と再現》等學術著作。
金在湧
韓國延世大學韓國近代文學專業博士畢業,現任韓國圓光大學韓國語文學部教授。專長為韓國近現代文學、殖民地比較文學、滿洲國文學。主要著作有《民族文學的歷史及其理論(1、2卷)》(首爾:韓吉社)、《朝鮮文學的歷史性理解》(首爾:文學與知性社)、《韓國近代民族文學史》(首爾:合著,韓吉社)、《分斷結構及朝鮮文學》(首爾:曙明出版)、《合作與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末期之韓國社會與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世界文學中的亞洲文學》(韓國:geulnurim)等,及單篇論文多篇。現主持《地球的世界文學》雜誌的發刊,同時任《實踐文學》、《滿洲研究》等學術期刊編輯委員,同時也是「東亞殖民主義與文學研究會」、「亞非及拉丁美洲文學論壇」等國際學術組織創立人。
金昌鎬
1966年生,韓國江原道原州市人,現為韓國江原大學中文系講師。1993年2月畢業於江原大學校中文系,1997年6月畢業於吉林大學文學院,獲得碩士學位,2003年12月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獲得博士學位。自2004年至今在江原大學校從事敎育及硏究,主要硏究方向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國東北文學及文化、東亞植民地文學、中韓現代比較文學等。
張泉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退休),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現代文學、殖民地文化、海外中國學(文學)、北京地域文化。學職經歷:1977年,北京師範學院外語系畢業、1980年,入職北京市社會科學院、1997年,美國康奈爾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2010-2011年,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教授、曾任文學研究所所長、北京文藝學會會長、北京社科聯常委、代表著作:《抗戰時期的華北文學》(2005),2006年獲北京市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
陳玲玲
筆名陳言,江蘇宿遷人。文學博士,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是殖民地文學、戰爭時期中日文學關係(1931-1945)、沖繩問題,兼及翻譯的理論與實踐。著有《20世紀中國文學翻譯之爭》(合著,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忽值山河改:戰時下的文化觸變與異質文化中間人的見證敘事1931-1945》(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譯有《沖繩劄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北京:三聯書店,2010)、《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識與歷史風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記錄•沖繩「集體自殺」審判》(主持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發表學術論文若干篇。
陳實
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在讀,加拿大圭爾夫大學訪問學者。曾就職於《IT時代週刊》,歷任記者、編輯、上海新聞中心主任、編委,在各類報刊雜誌發表文章數百萬字,2004至2006年,他創造了該雜誌「實習生到編委」的速度奇蹟。著管理類書籍《笑梁山》,2008年由中國財經出版社出版,並在此後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傳播學碩士學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偽滿洲國文學。已發表文章:〈楊慈燈:偽滿洲國的現實之晝與童話之夜〉,《漢語言文學研究》2期,2015年,頁108-113、〈北國的孤吟獨唱——偽滿洲國時期的舊體詩〉,《名作欣賞》22期,2015年,頁17-20、〈小松,以文作畫瓦解「樂土」〉,《中日文化文學比較研究》,2015年11月、〈偽滿洲國童話寫作與「未來國民」的塑造〉,《社會科學輯刊》,2016年、〈偽滿洲國文學之「修飾的鏡像」〉,《瀋陽師範大學學報》(刊出中)2016年、〈《滿洲學童》與植入式童話〉(撰寫中)。相關會議演講:偽滿洲國童話寫作與「未來國民」的塑造,華東師範大學東亞殖民主義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12月27日、〈苦海上虛構的樂土〉,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東亞共同體學術沙龍2016年3月8日。
劉曉麗
美國薩福克大學訪問教授(2013.9-2014.9),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上海市「浦江人才」,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研究專長:偽滿洲國文學、東亞殖民主義與文學生產、文學理論、美學、當代藝術。著有《異態時空中的精神世界——偽滿洲國文學研究》、《偽滿洲國文學與文學雜誌》等專著。主持編寫大型資料研究叢書:偽滿洲國時期文學資料整理與研究叢書(33卷)。
彭雨新
日本大阪大學,語言文化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日比較文學、近現代中國文學、近現代日本文學、近現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主要研究業績如下:「高良とみと中国近代知識人の交流―徐志摩、魯迅を中心に」,『第八届現代中国與東亜新格局国際学術討論会論文集(上)』,頁476-494.2014年8月(於中國鄭州大学)、「日中新感覚派の「病妻物」―横光利一『春は馬車に乗って』と施蟄存『港内小景』『残秋的下弦月』を中心に」第10回國際日本語教育・日本研究シンポジウム,2014年11月15日(於中國香港大學;口頭發表)、「文学から民族史理解への試み― 張承志『心霊史』における歴史民族誌と文学作品の二重性格 ―」『第九届“近代中国與東亜新格局”国際学術討論会論文集』,頁76-80,2015年12月(於中國吉林師範大学)、〈中島敦『李陵』における「自己」と「他者」の問題-典拠との比較をとおして-〉,《日本研究論集》2016年8月出版予定,チュラーロンコーン大學文學部日本語學科;大阪大學大學院言語文化研究科言語社會専攻海外連攜特別コース(於泰國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蔣蕾
現為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文學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曾在報社擔任主任記者,現為吉林電視台專家評審員。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東北淪陷區報紙文學副刊研究」(09CZW066)、第四十八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專案「偽滿洲國新聞統制研究」(20100480559)、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專案「偽滿洲國新聞統制研究」(2014ZX6)、吉林大學基本科研經費項目「偽滿洲國中文報業研究」(2011QY059)等科研項目。出版學術專著《精神抵抗:東北淪陷區報紙文學副刊的政治身份與文化身份——對偽滿〈大同報〉的歷史考察》(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並在《社會科學戰線》、《文藝爭鳴》等刊物上發表過《東北淪陷區中文報紙:政治身份與文化身份的分裂——對偽滿〈大同報〉副刊叛離現象的考察》、《「滿映」作家群落考》等學術論文20餘篇。
波田野 節子
曾任新潟縣立大學國際地域學部教授,現為新潟県立大学名譽教授。專長朝鮮近代文學、韓文教學,長年致力於韓國近代文學的日譯工作。在新潟組織翻譯北朝鮮當代小說的「翻譯讀書會」,另外在東京與渡邊直紀等人組織「人文評論研究會」。主要學術論著《李光洙・《無情》の研究 韓国啓蒙文学の光と影》(白帝社,2008)、《韓国近代作家たちの日本留学》(白帝社,2013)、《韓国近代文学研究 李光洙・洪命憙・金東仁》(白帝社,2013)、《李光洙 韓国近代文学の祖と「親日」の烙印》(中公新書,2015)。翻譯論著有李光洙的《無情》(平凡社朝鮮近代文學選集,2005)、オ・ジョンヒ的《夜のゲーム》(段々社アジア文学館 2010)、金東仁的《金東仁 (キムドンイン) 作品集》(平凡社朝鮮近代文學選集,2011)等。
二、台灣學者
施淑
台灣鹿港人,現為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小說、臺灣文學、文學理論與批評。著有《文學星圖:兩岸文學論集(一)》、《歷史與現實:兩岸文學論集(二)》、《兩岸文學論集》、《理想主義者的剪影》、《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中國古典詩學論稿》,編有《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賴和小說集》、《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等。
林瑞明
台南人,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筆名林梵、林退嬰,詩人、作家、評論家、文學研究者、歷史學研究者、文學史研究者,專長為台灣文學史、台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曾任日本立教大學研究員、國家台灣文學館館長。著有《楊逵畫像》、《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等研究成果。大學時即於文學刊物發表詩作,曾獲詩潮創刊獎、巫永福獎、府城文學獎,並出版詩集《失落的海》、《未名事件》、《流轉》、《青春山河》、《海與南方》等。從 1998 年開始發表〈台灣俳句〉、〈京都行腳〉、〈樹的風貌〉、〈純粹的聲音〉等系列俳句。
金尚浩
韓國首爾人。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專長為中國現代文學、台灣文學、比較文學、文學評論、文學翻譯。現任台灣‧修平科技大學博雅學院中文領域暨觀光系合聘專任副教授。學術期刊《東亞人文學》、《中國學論叢》編輯委員;文學期刊《台灣現代詩》編輯顧問、《亞細亞文藝》編輯委員;東亞人文學會副會長等職。論著有:《徐志摩詩研究》、《中國早期三大新詩人研究》、《戰後台灣現代詩研究論集》;論文有:〈戰後現代詩人的台灣想像與現實〉、〈賴和與朝鮮「詩僧」韓龍雲民族意識新詩之比較研究〉、〈存在的思維,苦痛的寄託:論柏楊的牢獄詩〉、〈論余光中《夢與地理》裡所呈現的現實意識及其界限〉、〈韓國人眼中的鍾肈政小說:以韓譯作品《沈淪》、《魯冰花》、〈白翎鷥之歌〉為中心〉等多種。翻譯著作有:《半島的疼痛:金光林詩選100》、《韓國元老詩人文德守詩選》;《陳千武詩選》、《巫永福詩選》、《鄭烱明詩選》、《台灣現代小說選Ⅱ、Ⅳ》、《余光中詩選100》、《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杜國清詩選100》、《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李魁賢詩選100》等20種。
王惠珍
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學術專長: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東亞殖民地文學比較。著有《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2014),編有《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2011)等專書。學術論文有〈析論八○年代葉石濤在東亞區域中的翻譯活動〉、〈文學地景的想像與重構:以跨時代作家龍瑛宗的故鄉書寫為例〉、〈析論七○年代末台灣日語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活動〉、〈日本における呉坤煌の文化翻譯活動について―1930年代の日本左翼系雑誌を中心〉、〈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問題──以龍瑛宗為例〉、〈帝國讀者對殖民地作家書寫的閱讀想像:以同人雜誌《文藝首都》為例〉、〈翻譯作為一種策略──論戰後初期的譯本出版與知識生產活動〉等。
柳書琴
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曾任清大台灣文學所所長、台灣研究教師在職專班主任,現任清大台灣文學所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台灣文學文獻、中國東北現代文學、台灣文學與東北亞文學比較研究。專著有《荊棘之道》(2009)、《殖民地文學的生態系》(首爾,韓文出版,2012);編著有《戰爭與分界》(2011);共同編著有《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2006)、《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2007)、《帝國裡的「地方文化」》(2009)等,另有單篇論文數十篇。曾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清華大學新進人員研究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中山學術著作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大專院校特殊優秀人才獎勵」、行政院新聞局第34屆金鼎獎入圍,以及多次清華大學教師學術卓越獎勵。
崔末順
韓國人,現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和東亞國家的現代文學,著有《海島與半島:日據台韓文學比較》,另有博士論文《現代性與台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及〈1930年代台灣文學脈絡中的張赫宙〉、〈新興殖民都市的真相:以〈新興的悲哀〉與《濁流》為探討對象〉、〈從民族到個人:1950年代冷戰台灣的文學風景〉、〈消失的民族傳統、遊離的民眾現實:冷戰下台韓兩國的文學風景〉、〈外來美學,抑或在地現實?——台韓文學史對現代主義文學的評價問題〉、〈《悠悠「家園」》與〈忠孝「公園」〉:黃晳暎和陳映眞小說的歷史認知〉等論文。
黃惠禎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職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副教授。曾任國立聯合技術學院臺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主任。以台灣文學史料之整理及研究為志業,亦致力於台灣文學推廣教育。曾任《楊逵全集》執行編輯暨「資料卷」責任編輯,協同主持「台灣客家文學數位資料庫建置計畫」、「楊逵文獻史料數位典藏計畫」,執筆《台灣文學辭典》、《台灣大百科全書》、《臺灣文學工具箱》、《東亞殖民地文學事典》之詞條,負責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4‧楊逵》(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另擔任「《台灣文學期刊史編纂暨藏品詮釋計畫》光復初期階段」諮詢顧問並撰寫期刊提要。著有《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麥田,1994年)、《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秀威,2009年)、《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的對話》(台北:聯經,2016年)。
劉恆興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學術專長為西方漢學與殖民地文學,曾發表有關張我軍、蕭紅、台灣與滿洲鄉土文學比較等方面論文。現專注於滿洲國十四年統治、文化、社會、性別、階級與文學等方面的探討。近作為〈王道之行,始於齊家:「滿洲國」大同時期家庭倫理思想論述〉,《漢學研究》第32卷第2期,2014年,頁231-264。
林以衡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通俗小說、臺日文人交流與互動、臺灣古典詩等,近年來關注日據臺灣儒學與東亞儒學間的互動。著有〈「以『維新』為例論陽明學在日治臺灣的傳播現象」〉,《成大歷史學報》第50期(2016年6月)、〈跨界下的漢文流動-日治臺灣文人魏清德東北亞紀行的文明體驗與漢學之旅〉(《漢學研究》第30卷第4期(2012年12月號)、〈革誰的命?-日治臺灣文人李逸濤對革命思潮的接受與其革命觀〉,《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0期(2016年7月)〈《格理弗遊記》在臺灣:日治時期〈小人國記〉、〈大人國記〉的譯寫、諷喻與政治想像〉(《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1年3月)等期刊論文。
郭誌光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著有《為人生?為藝術——本格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文化轉向》(博士論文)、《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碩士論文)及〈性別再現政治展演:試論阮慶岳《重見白橋》的同志書寫策略〉、〈潮士女日常拼圖VS.土行者經年腳蹤:朱天文《巫言》與舞鶴《餘生》的小說敘事比較〉、〈張麗俊之認同探微:以《水竹居主人日記》為觀察中心〉、〈學徒詩人‧工人小說家‧社會記錄者:從寫作史論陌上塵〉、〈「真誠的純真」與「原魔」──王白淵反殖意識探微〉等論文。
黃毓婷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碩士論文《台灣人知識人劉吶鷗研究》、博士論文《植民地作家翁閙再考——1930年代の光と影》。譯著《破曉集:翁鬧作品集》、三島由紀夫《文章讀本》。
石廷宇
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以殖民地時期東亞(台灣、日本、東北)殖民史、文學史與殖民地文化史為研究範疇。並關注殖民地底層貧民、社會事業史及戰後文化精神分析。曾參與中研院台史所底層研究學群、赴倫敦政經學院與首爾大學、廈門大學進行學術論文發表。
徐淑賢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聖母護專通識教育中心、耕莘專校全人教育中心講師,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台灣古典文學。已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 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曾獲國立台灣圖書館「台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2015年黃彰健院士學術研究獎金」。
陳俊益
臺灣嘉義人,目前就讀於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博士班。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文學、臺灣戰後散文史、梁實秋影響研究。論著有:學位論文《跨海的古典、生根的人文:梁實秋文學與文藝思想在台傳播及影響》;單篇論文則有〈五0年代臺灣的現代性曙光—以《文學雜誌》與黎烈文的譯介工作為中心〉、〈「新人文主義」的延長賽:重估餘光中新詩觀的接受美學〉及〈牌局內的「新人文主義」:梁實秋重現《文星》與其出版的「典律化」延伸〉、〈「新人文主義」的跨界實踐:余光中之于梁實秋「翻譯觀」的思想承繼與接受美學〉、〈欲「辯」還休:張碧淵〈羅曼史〉與「電影」的糾葛及再現〉等篇章。
陳令洋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畢業,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研究興趣為台灣書法史,目前正以日治時期台灣書法家曹秋圃為主題,進行碩士論文撰寫。
簡中昊
屏東大學應用日語系專案講師,日本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博士。專長為日本近現代文學、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曾任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近著有「大鹿卓の『野蛮人』――植民地時代における二元対立論への挑戦―」(2013)、「日治初期警察官眼中的台灣原住民形象 ――以〈生蕃探險記〉為例」(2014)、「近代日本の台湾原住民に関する二元的思考の提起―宇野浩二『揺籃の唄の思ひ出』を例にして―」(2015)等論文。
蔡佩均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文學月刊《秘密讀者》編輯委員,研究方向爲日據時期台灣文學、「滿洲國」文學。論文曾獲「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研討會」優等獎、「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佳作。著有研究專書《想像大衆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衆文化建構》,學術論文〈風土的話語政治:疑遲、春山行夫的「滿洲國」風土書寫〉、〈老作家與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建構:從個人記憶、集體記憶到歷史記憶〉、〈獵人、創傷與療愈:論霍斯陸曼‧伐伐《黥面》、《玉山魂》〉、〈熱帶的椅子:龍瑛宗的另類南方策略〉等。
白春燕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台中科技大學日語兼任教師。主要研究範圍為日治時期台日文學比較。已出版著作《普羅文學理論轉換期的驍將楊逵:1930年代台日普羅文學思潮之越境交流》,譯作《心悅台灣》(四方田犬彥著,聯經出版社,2016年10月4日)。
胡明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研究方向是亞洲冷戰時期文學。著有研討會論文<進出典律:董橋散文在台灣文學場域的傳播>、“Perception in the Dark: Blindness and its Authenticity in Blind Mass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