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題目:反帝國主義的國際主義 - 連帶的朝鮮文學和台灣文學 -
縱觀迄今為止對日帝統治下朝鮮與臺灣文學界的比較研究,主要圍繞龍瑛宗展開。隨著金史良寫給龍瑛宗的書信被公開,有關龍瑛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朝鮮與臺灣文學的比較研究也邁出了重要一步。然而依筆者淺見,金史良與吳坤煌的交往更值得關注。金史良與吳坤煌初次相遇是在日本東京的本富警察局。當時正值1930年代,在日本國內,殖民地出身的運動家們開始反思領導左翼運動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1936年,金史良赴東京,加入了“朝鮮藝術座”,而“朝鮮藝術座”便是為了反思無視殖民地問題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而成立的。至於吳坤煌,從他邀請朝鮮人崔承喜到臺灣舉辦公演,可以看出此時他已開始偏離之前所信奉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即,朝鮮的金史良與臺灣的吳坤煌在各自開始思考被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所忽略的殖民地問題,試圖超越民族主義與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摸索新的反帝國主義的國際主義時相遇了。換言之,兩人的相遇是時代洪流中的相遇。此後,兩人也未斷往來。據金史良回憶,1939年春天他曾在天津與吳坤煌偶遇。1938年10月武漢三鎮陷落,日本在朝鮮境內強化內鮮一體。受時政影響,又目睹在東京活動的朝鮮作家張赫宙迅速轉向親日,金史良開始另謀他路,前往北京拜見了周作人等多位中朝文人。而吳坤煌則是為躲避內台一體而移居北京。從這點來看,兩人在天津的再次邂逅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不久之後,金史良前往太行山地區,吳坤煌則留在北京,直至日本投降。
除吳坤煌之外,金史良與臺灣文學界的張文環也有交往。金史良在寫給龍瑛宗的書信中曾提及張文環。事實上,細讀兩人日帝末期的文學作品,文學傾向十分相似。日本強化內鮮一體之後,金史良選擇了不合作,鄉土性再現便是其非合作文學應對的策略之一。當時金史良以自己的故鄉平壤為背景,描寫具有朝鮮特色的素材。而張文環亦將鄉土性的文學再現看作日帝強硬推行內台一體背景下的一條出路。當時兩人以因此受到一些深陷殖民主義的作家批判,認為他們只描寫黑暗的社會現實。為克服內鮮一體和內台一體,金史良和張文環做出了相同的選擇——鄉土性再現。從日帝下朝鮮文學與臺灣文學的連帶這一角度來看,這點的確值得大書特書。
日帝統治下東亞殖民地文學的研究維度從單一國家成功轉向東亞整體,將為殖民地相關的人文學研究提供新的觀點。目前學界的殖民地研究以後殖民主義為代表,但其僅局限於歐洲殖民地。甚至愛德華·沃第爾·薩義德的東方主義也僅著眼於歐洲帝國與東亞的關係,未將日本帝國與東亞地區之間的問題納入研究範圍。因此該研究方向極具啟發意義。而且,也有望為批判深陷歐洲中心主義的西方人文學提供靈感。